孩子出生後,
我對自己的期許就是希望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希望他們能儘量保持孩子的純真,慢慢的長大。
後來接觸到華德福教育理念,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我一直在修正帶孩子的方法,
但「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仍是不變的大原則。
這麼多年來,帶孩子倒也輕鬆愉快。最近讀到《簡單父母經》一書,
發現自己教養孩子的方法和書中所提的不謀而合,頗能引起我的共鳴。
這些我深信不移且實踐多年的方法,很高興如今有書本來「挺」我,
讓我更不會覺得我家是與眾不同的「稀有人種」了。
《簡單父母經》的作者金‧約翰‧培恩曾受華德福教師訓練,目前是美國六十多所公私立學校的諮詢師與訓練師。他輔導過很多有「現代病」的兒童—「注意力缺陷失調」、「注意力缺陷過動失調」、「執著強迫性失調」、「反叛挑戰性失調」(ADD,ADHD,OCD,ODD),這些兒童經由他的「簡化法」都得到有效的進步。過去五年多來,他與同事共同做一項研究,在找用簡化法做「注意力缺陷失調症」(ADD)的無藥物治療法的有效性。他們找了55位明顯有專注困難的華德福學生,請父母與老師都遵行他設計的簡化制度,結果在四個月內,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之下,百分之68的孩子都從不良回到正常。他們又再做一次,得到相同的效果。當然這些孩子如果吃藥(一種藥性類似毒品古柯鹼的藥),也許也可以得到效果。但他的方法還做到一件事,是用藥物無法做到的:他們研究中的孩子在學業和了解的能力上增加了百分之36.8,這種改變值在精神性藥物中完全見不到。這真是令人興奮的消息!當然他的方法並不是只適用於有問題的孩子,我認為在現在這個物質、資訊泛濫的社會,每一個家庭都可以經由實施「簡化」生活而讓家中每一個成員的腳步都放慢、壓力都減低而全家都得到利益。
作者認為現在的社會的特性就是「太多東西」,而我們的每日的生活與家庭是建立在「四多」之上—「過多的東西、過多的選擇、過多的資訊、過多的快速」,這種雜亂擁擠、分心、時間壓力與忙碌,對家中每一個人都造成壓力,對孩子影響更是巨大。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就容易造成前面所說的各種「失調」。而對治的方法就是「簡化」。作者提到的「簡化」有四個層次:環境、韻律、時間表和過濾掉成人的世界。
環境的簡化,第一件事就是小孩過多的玩具。記得我小時候,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外面「野」—抓蝌蚪、泥鰍、跳橡皮筋、玩彈珠、跳房子等,購買的玩具算奢侈品,只有特別的日子才有。當時玩耍注重的是活動,而不是專注於玩的「東西」—玩具。而現在,父母常常禁不起孩子吵鬧,或是用玩具來補償沒時間陪孩子或是交換孩子的「好行為」,所以美國小孩平均一年可以收到70件玩具,70件!這種「要了就有」的訊息,讓孩子有一種「受之無愧」的感覺,不會珍惜已有的東西,永遠想要更多。現在玩具大部分都太固定、太精製、太完成,讓孩子無法注入自己的想像力。芭比娃娃、機械恐龍、會叫的火車都很「固定」,不會引起孩子情緒上的參與。在我家,孩子小時候,我自己打毛線、用羊毛氈做小布偶,有娃娃、花仙子、各種動物等玩具。除了這些,孩子的玩具大部分是天然的木頭或布製品,或是外面檢來的樹枝、石頭。這些簡單的玩具,讓孩子有極大的想像空間。看著他們玩耍很有意思,在自然界中檢到的木塊,一下子可以是娃娃用的桌子,放在布條上拉著走就變成載貨的火車了。當然他們在外面看到了玩具,也會吵著要,但是我們決不輕意的買玩具給他們。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才會有新的玩具。
在孩子房間裏,另一項可以簡化的就是「書」。身為父母,我們總想要鼓勵讀書,所以就認為孩子有的書愈多,就會讀得愈多。然而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故事滋養孩子,需要一個重要的「重複」過程,那種一再聽到的、成為生活一部份的、深入了解的故事,能提供孩子很大的安全感與確定感。書越多就越無法專心與重複。所以孩子房間內的書不要多,只要有一些孩子會一看再看的即可。他也建議父母必需監督孩子是否「應該」讀某些書,而不是他們看得懂就去讀。我常和孩子一起閱讀,有時候更是我先看過確定內容適宜,他們才可以看。這樣一來,和孩子間也多了一些可以談話的話題。
在生活韻律方面,我一直認為,有韻律的生活,是輕鬆帶孩子的重要工具。孩子從小就讓他們有固定的三餐時間,固定的休息時間,固定的刷牙、洗澡時間。再大一點,則加上固定的做功課時間、固定的練琴時間等。這種固定的生活流程,讓孩子有預期性,有安全感,也讓他們比較能主動的去做那些他們不喜歡做的事,如功課,練琴等。他們知道下了課要先做功課,練完了琴才可以玩,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如此一來,做父母只需在提醒他們下一件該做的事,而不是一直在旁邊嘮叨、催促,搞得大家精疲力盡。
現在的社會,大家都很忙碌,連小孩也不例外。全家人,一整天忙進忙出,很少有機會可以好好坐下來講講話。晚餐也是生活韻律的一部分,全家人共進晚餐就提供讓大家在忙碌過後,靜下心來聽聽對方說話的好機會。作者的家中,在晚餐開動前,全家先靜坐1分鐘。可以想像那情景嗎?在忙亂的一天後,這靜默的一分鐘多麼的特別,像是大家共同的鬆了一口氣,讓大家的心都靜下來了。在吃飯時,大家可以分享今天發生的事,即使你有一個悶葫蘆的孩子,在聽完另一個孩子發表完高見時,他也許也會說上幾句,在這種閒聊下,當天的壓力也發洩了。如果請孩子問一問他的同學,也許會驚訝的發現,有多少家庭不在一起吃晚餐。但是研究也指出,家庭共進晚餐愈頻繁,孩子在學校表現就愈好,會吃水果和蔬菜,比較不可能抽煙、喝酒、吸毒、憂鬱症、氣喘,或是飲食失調症。
作者提到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他認為親子關係好像是銀行信用款,通常建立在「暫停間隔期」,也就是活動之間的空間,沒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有男孩子的父母大概會很熟悉以下的對話:
「你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
「還好」
「有什麼事嗎?你做了什麼?」
「沒什麼」
這種一兩個字的回答常常令我抓狂。但是有的時候,當我在做晚飯時,兒子會跑來告訴我他的老師今天說了什麼,或是晚上我們坐在客廳看書時,他會突然開始說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在這種什麼事都不發生的時候—「暫停的時刻」,孩子有時間處理他們的感受與想法,與我們分享。如果我們將他們的活動排得滿滿的,他們就沒有時間靜下來處理自己的感受,進而與我們分享。相對的,如果我們自己太忙了,孩子想和我們分享時,我們不在旁邊,則這種「親子關係信用款」就無法建立。
要如何建立呢?
家中的韻律感就會增加這些「暫停的時刻」。對孩子而言,你如果在固定的時間有一貫性的在那兒,就會產生它的作用——當沒有什麼事時,它就讓孩子可以「自己找一個時間」對你開放講一些東西。你就是熟悉、一貫、可預期的在那兒。而這種「親子關係信用款」在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就可以拿出來用了。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成長獨立,情緒上的變化常讓父母招架不住,他們希望獨立,不想父母來煩他們。而你和孩子在以前存的「親子關係信用款」,那種「安全感時刻」,那些他們小時候建立起來對你的信賴感,將是你平安陪伴孩子渡過這風暴的「青春期」的最佳工具。
至於時間表呢?
父母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是為了要提供孩子自己兒時沒有的機會。有的時候是孩子自己有興趣想要參加的。有些父母讓孩子參加各種才藝活動則是為了讓孩子有競爭性或成就感。但是這種過度排班活動可能會限制孩子指導自己、打發時間、追尋自己的道路的能力。即使是孩子愛做的活動,也要注意會不會因為年紀太小做太多而有他們自己還不明白並且無法紓解的壓力。現在的孩子似乎都有一張瘋狂的時間表。每天有不同的活動,父母成了他們的司機,不停的載他們去不同地方趕場。作者提到如何安排一張均衡的時間表,讓孩子有喘息的機會。更提到了「無聊」的好處,當你將孩子的行程排得滿滿時,他們只有乖乖的遵照行程赴約,但是當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時間覺得無聊時,就得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玩耍、來填滿這段「無聊」的時間。
簡化孩子的玩具與環境、孩子們的時間表、增加家中的韻律感,都是為了給孩子們在做孩子時該有的空間。至於「過濾成人的世界」,就是說我們要認同「簡化」,認同一個孩子是應該經由玩耍、互動來了解這世界,而不是經由成人關心的事和資訊。當我們做父母的不將童年期認為是個「充實才藝的機會」,而是讓孩子們有時間空間去探索,就會減少孩子的壓力。作者認為父母如果有意識的去除成人想要的「更多」、「更快」、「更早」,我們就能保護孩子的童年而不是控制他們的童年。做父母的,應該要避免孩子的世界泛濫著成人的資訊、壓力與擔心。我們要確定孩子沒有在暗中受到我們的恐懼、驅策、野心、非常快速的生活方式等的影響。
成人世界的大項目之一就是「螢幕」,在這資訊爆炸的世代,想要避免「螢幕」就像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在公車上、街上看板、商店、餐廳,隨時都看到電視螢幕。幾乎人人都有可上網的手機,隨時隨地和這個世界大網路搭上線。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快速長大,直接跳過童年期。他們從很小就看到了不適合年齡的資訊。書中指出法國已經禁止播放所有以三歲以下小孩為觀眾群的電視節目,指出「看電視會傷害三歲以下的小孩,造成某些危險,鼓勵了被動的心態,減慢了言語的能力。過度激動,睡眠問題與不專心,還有依賴螢幕。」在6、7歲之前,孩子在成長上與心理上還無法區分真實與幻想。所以當他們看到電視上的暴力行為,他們認為是「真實」的。而玩暴力電視遊戲會令一個人麻木於真正的暴力,讓暴力不再那麼驚嚇,更可接受。這種麻木,當在玩的人因為暴力行動被回報後,更會增強。作者提到7歲以下的孩子,不要讓他們看電視,因為對小小孩負面的影響大過正面的影響,少了電視,簡化也較容易執行。如果一定要有電視,也最好不要放在客廳,也就是不要放在家庭中主要活動的場所,才能令全家重心離開電視。
多年來,我們家盡量一直守著書上所說的這些大原則來養育孩子。現在我們仍然吃簡單的素食,作息儘量簡單、有韻律,全家共進晚餐,家中仍然沒有電動玩具,不看一般電視節目,偶而可以看電影DVD。電視在書房的衣櫃中,電腦也都在書房中。大兒子只有在做功課需要用電腦時才上網。孩子從小就知道家中的生活方式和很多人不一樣,所幸在朋友同學中也有同樣原則的家庭,我們做父母也盡量以身作則,再加上當他們知道和父母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時,就會自然而然接受這種「家規」了。孩子因為沒有受到電視廣告的疲勞轟炸,所以也很少吵著向我們要各種玩具。不玩電動玩具,也就沒有玩完電動玩具之後各種後遺症要處理。這種生活習慣一但養成,就可以跟著他們一輩子。現在十四歲的大兒子,在外面吃東西,會先看產品標示再決定要不要吃。很意外的,現在已就讀公立學校的他,在學校也可以找到不看電視的同學。這位同學並非來自華德福理念的學校,但是他也不看電視。他家有四個男孩子,他說「當你有三個兄弟時,是不需要看電視的」。這位同學最近的興趣是「打鐵」,真的!他自己蓋了一個煉鐵爐子來打鐵鍊劍,很酷吧!想想看,如果你不看電視、不上網、不打電動玩具,能有多少時間來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的創造力也得到大家的認可,在初中時學校科學展,他研究設計清除海上油輪漏油的滾輪模式因而得到大獎。應該可以算是孩子不看電視的好處的一個實例。
如果你覺得要簡化的事情太多了,不知從何做起,那先挑一、兩樣你覺得容易的開始。一但開始了,你就會嚐到簡化過的生活那種「輕鬆感」的甜頭。全家人的壓力都小了,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多麼幸運的生在一個物質不虞匱乏的時代,但是同時也就是生在一個過度豐盛、快速緊張的時代,我們漸漸明白豐盛的物質並不能帶來快樂。如果豐盛的物質、快速的腳步帶來孩子的「過動」與「失調」,而簡單樸素的生活帶來大家的「輕鬆」與「快樂」,我們要選擇哪一條路呢?
說到「輕鬆」與「快樂」,琉璃光的發行人邱麗惠女士建議在書中附上孩子們的手繪插圖以增加閱讀本書時的「輕鬆」與「快樂」感,這一張圖是講到孩子若能有創意的玩耍,並不須要玩具,鍋碗瓢盆都可當樂器,所以出版時孩子們的插圖也會與大家見面。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這樣快樂的度過童年、度過一生。
~擷取至琉璃光雜誌~
謝美芳
留言列表